国际关系现实主义

来自思想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
源流[编辑 | 编辑源代码]

现实主义之基本思路可见于马基维利的与中国法家思想。

在20世纪成为了国际政治学界主流的理论。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证实,在学术界击败了理想主义,从此成为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。

在第一次大战后,国际关系这一领域兴起,此时则为古典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辩论,而二次大战的爆发,让理想主义一度销声匿迹。

1960年代,行为科学革命席卷了国际关系学界,古典现实主义之传统研究方法(即历史、哲学、神学)受到严重挑战。应用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哲学影响了新一代的国际关系学者,肯尼思·沃尔兹即一代表性人物,他以科学之方法对传统途径提出批判,并提出两项重大贡献,层次分析与结构现实主义。

原则[编辑 | 编辑源代码]

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:

  • 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
  • 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
  • 国家是为自身利益行动的理性行为者
  • 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自身安全与存续
  • 权力,特别是武力,是国家安全最好的保障

本质[编辑 | 编辑源代码]

与理想主义者相比,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主张人性恶,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不可能改变,政治家的任务不是去教育改造而是建立机制限制它;
  • 抽象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府行为,国家利益的行为准则不同于个人的行为准则;
  • 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在政治权力和利益面前微不足道,后者是国家间关系的核心问题,权力和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唯一保障;
  • 国际政治学的主要任务是说明世界的现状,不是未来的行为准则,应面对现实,谋求本国的权力和利益。

代表人物[编辑 | 编辑源代码]

  • 孙子
  • 马基维利
  • 阎学通
  • 布热津斯基
  • 霍布斯
  • 俾斯麦
  • 克劳塞维茨
  • 汉斯·摩根索